|
陕西戏剧在创新中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 唱响时代强音时间:2024-10-09 “手提上竹篮篮,又拿着铁铲铲。虽然说野菜儿不出钱,总算是娃娃们心一片……”9月30日,“梅花盛放 香飘盛世”——秦腔梅花奖名家专场晚会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举行。 这部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与秦腔现代戏《血泪仇》、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等红色经典一起,用酣畅淋漓的唱腔、历久弥新的时代印记带领观众感受红色戏剧中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陕西戏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唱响生生不息的时代强音—— 不论是讴歌老英雄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深藏功名、朴实淡泊的高尚情操的秦腔《张富清1948》,还是歌颂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的革命题材秦腔现代戏《陕北往事》;不论是重温长征精神、激发当代国人斗志的豫剧现代戏《向北·向北》,还是将传统戏曲与劳模精神相结合的秦腔大戏《织梦人》;不论是呈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城乡居民精神世界与奋斗历程的话剧《路遥》《长安第二碗》,还是重温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指引下中国革命文艺发展历程的话剧《延水谣》……红色基因始终贯穿其中,在奋进新征程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追溯历史,红色基因贯穿陕西戏剧艺术发展的始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在延安成立。之后,在陕甘宁边区有着重要影响的红色文艺表演团体西北文艺工作团(陕西省歌舞剧院前身)成立。这些艺术团体为抗日救国鼓与呼,排演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励志鼓劲的优秀作品,感染了无数观众。1943年,《血泪仇》成功首演,形成了第一个红色戏剧高峰。新中国成立后,《梁秋燕》1953年一上演就引起轰动,连演108场;歌剧《如兄如弟》1954年首演后,连演91场;歌剧《西安事变》开创了戏曲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的先河;眉户剧《杏花村》深刻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部部红色戏剧作品记录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反抗外来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英勇斗争,讲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热实践,呈现了改革开放江河奔流的生动气象,讴歌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历久弥新,陕西红色戏剧创作一脉相承。从眉户剧《迟开的玫瑰》女主人公乔雪梅不怕牺牲的精神,到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体现;从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白鹿原》,到为奋斗者树碑立传的话剧《平凡的世界》;从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的话剧《延水谣》《彭德怀》《毛泽东的故事》,到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现实题材话剧《麻醉师》《柳青》《路遥》……陕西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广阔大地和火热生活,从人民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源头活水,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精神。 2023年以来,陕西戏剧创作成果持续涌现。反映时代精神的秦腔剧目《根据地》《昭君行》等受到观众欢迎;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荣获“2024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优秀剧目”称号;碗碗腔现代戏《骄杨之恋》获得第38届田汉戏剧奖;青年演员杨静和罗元喆获得“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荣誉称号。除了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等地方剧种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了陕西戏曲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推动地方戏剧的传承发展。 7月30日至8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陕西举办,以精彩的作品抒发人民心声,展现三秦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华章。会演集中展示了秦腔艺术的创作成果,会聚了包括28位梅花奖获得者在内的全国1300余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专家学者,惠及线上线下观众近800万人次。 8月29日至30日,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和梅花奖经典折子戏专场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戏迷赵志荣说:“秦腔是流淌在西北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我是陕西人,来新疆已经30年了,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依然热血沸腾。” “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文艺最丰沃的土壤,也是攀登文艺高峰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根基。”文艺评论家孙豹隐表示,“我们要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红色戏剧经典,不断焕发红色戏剧的时代魅力。” 当前,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充分利用三秦大地丰富的红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掘新题材、新素材,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推动红色经典再创作再传播。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